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沒有資優班的芬蘭教育

談起教育,不得不提芬蘭。這個國家,學生在國際評估(PISA)中,各項成績排名相當高,數理方面亦與亞洲學生不相上下。成績差距最少(4.7%)、不及格率最低(<5%)。廣為人知的還有,這個500多萬人口的北歐小國,創出了'nokia'這個世界級品牌。《沒有資優班—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》一書的華人作者在芬蘭住了幾年,走遍這個近北極圈的國家,去探究芬蘭教育成功之處。

細看芬蘭教育各點,你可以發現,芬蘭是香港的鏡子另一面,所有教育方針幾乎跟香港的相反。在香港,教育強調「成本效益」、「增值」、「評核」、「校政透明度」、「教師專業化」等等,學校不只作為「知識傳遞」和「職業培訓」的場所,更愈來愈像一間企業,以商業原則運作,學生和老師需要進行數之不盡的可量化的考核和評估,來證明自己的質素「達標」。

學校之間是競爭者,爭取共同的「客源」,就是家長。這是一個「零和遊戲」(Zero sum game),不是你死就是我亡,爭輸了(收生人數就是最重要的業績報告)就只好被殺,退出殘酷的教育市場,從此毋須提供「服務」。老師角色由「傳道授業解惑」(出自韓愈《進學解》)變為「四得」(入得課室、捱得、寫得、睇得)的多功能超人,卻仍被不斷要求進行各種資格認證,似不被信任。學生也不見得開心,香港普及教育盛行,我們口口聲聲說為學生「拔尖補底」,然而實情是我們的考試制度製造了很多的「失敗者」。「汰弱留強」似乎成為教育的終極目的。家長也有責任,在小島裡,家長著重的是「考試操練」、「英語至上」,美麗的口號「求學不是求分數」和「愉快學習」頓時變得不設實際。於是乎,教育的決策者,都不會把自己的心肝寶貝子女留在亂港,只管盡把他們放洋,方為上策,只留無力小民,繼續在教改汪洋中載浮載沉。

以下為芬蘭教育的重點:

政策

1. 每個人都有其價值: 相信每人皆有其學習優點,除智力外,也重視朋友和同儕互動能力。教育著重「補底」而不「拔尖」,整個社會都不強調「名校」。

2. 重視平等﹕政府全力縮窄貧富、城鄉差距。不論市區、郊區、還是只有十幾個學生的村校,所有學校都得到相等的資源、應有的設施大家都有,不會因為學生太少而削減。

3. 提供教育是國家義務。學費全免、學生有免費午餐、教科書也由政府付鈔(學校循環使用)。村校因為太偏僻,政府甚至為學生提供計程車接送上學和回家。

4. 新學校由建築師特地設計,配合當地環境、讓師生活動和建築融合。

5. 各地的圖書館都有充足的資源和藏書,就算學生很少的村校都一樣。而且市立圖書館由外(建築)到內(室內設計和傢具),都有專人設計。間間不同、各有特色。設計實而不華,務求方便讀者。每人可以借四十本書(或其他資源)、可借出一個月、和續借五次。

6. 所有電視台外來片集(除幼兒影片外)不配音,只配字幕。令學生訓練讀母語、聽外語能力。

學生

7. 學生沒有制服,要打扮化妝隨他去。

8. 學生上課時間最少(平均5400小時/年,初中每周30-35小時)、功課少、考試少、假期長(暑假兩個半月,因為夏天對芬蘭人是非常重要)。考試屬持續評估之一部分,只顯示學生個人學習進度、不在學生之間作比較。

9. 「功課」之一是「每天至少半小時自我閱讀」,鼓勵學生看自己喜歡的書,但不需要填寫任何記錄或報告。完全是自主建立的閱讀習慣。

10. 學生時間表各不相同,每天上下課時間不同,要求學生自我管理。

11. 沒有早會周會、沒有升降旗儀式。不提倡課後補習和留校活動,學生放學後去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班、培養嗜好。學校只是個「上課」的地方。

12. 學習「先見樹、後見林」,先培養興趣和認識概況,不會一開始就深入細節和培訓技巧。(例如游泳課就是先玩水,而不訓練泳式。)

13. 重視輔導落後學生(補底),不會特地栽培菁英(拔尖)。身心殘障(有特殊需要)學生可向政府申請個人助教和手提電腦跟身,新移民學生有助教協助翻譯、適應新環境。

14. 教育視人生為馬拉松,不是短跑,不需要「贏在起跑線」。芬蘭小孩滿七歲才入小學,學校鼓勵落後學生多修一兩年,先打好基礎再升學。

15. 重視母語教育(芬蘭語、瑞典語和薩米語都算),尊重新移民保留自身語言文化的權利(鼓勵新移民以其母語學習、並學習芬蘭語)。以多元文化為國家的「國際化」資產。

16. 不以能力分班,只有分組上課時以能力分組教導。

17. 職業訓練不受歧視,不單同樣可以啣接大學,而且出路還很好。

學校和老師

18. 芬蘭學校的班級人數,一般是十幾人。他們稱為「小班」的,是一班幾個學生。(對照一下﹕香港提倡的小班,最終目標好像是25人)

19. 「教師」是最受芬蘭中學生歡迎的職業(26%),儘管老師的工資不算高,但在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高。

20. 教育學院收生完全不看考試成績,改為以理解能力、性格、學習動力等評估取錄學生。中小學老師有碩士學位,幼稚園老師有學士學位,重視老師的研究、教學和思考能力。

21. 老師自主度高,自行決定教學方式、全權選擇適合學生的教材和教科書。

22. 相信「每個老師都一樣好」,老師不用評比、沒有督學﹔學校之間也沒有評比。(為「名校」排名,新加坡優而為之)

23. 功課大多不批改,讓學生堂上互對答案、老師講解。學生可以自己買「答案本」核對答案,不明白再問老師。

24. 老師所花的時間,大部分在備課、計劃、休息、和進修。

25. 學校追求男女教師比例均勻,讓師生學習與異性相處。(只要跟「中學派位案」相比,便可知他們對「男女平等」的看法與香港的很不同。)

26. 家長和學校鮮少互動。頂多是參加家長會、學校舉行的特別節慶和籌款活動。

Source: Reflection from Finland
.

1 則留言:

  1. 前提還是那信任二字

    就算香港真的把這些措施照辦,
    但缺乏內在的基礎的話,結果還不是好心做壞事

    家長、學生、學校、老師、政府,
    這五者皆無互信,真的什麼也是扯淡-.-
    神馬都是浮云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