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外地文化,或多或少會經歷文化衝擊(Cultural Shock)。通心粉M分享了一個例子:香港女人進到一個伊斯蘭文化,可能會很不習慣。在香港講求男女平等,家務也要攤分,但在伊斯蘭文化,女人要負責所有家務。又例如在一些宴會場合,跌了刀叉或飯菜,若然丈夫很體貼太太,主動執拾的話,周遭的人給女人的眼神就彷彿告訴了她:「怎麼不是妳做?這是妳應該做的。」我們可能覺得這樣對女性很不公平,但人家卻不這樣想。當地女性最關心的是,是丈夫的名聲,若然人們稱頌他有一個賢淑的妻子,丈夫就有面子,而作妻子也能分享到這份光榮。因此我們斷不能將所有文化差別,看成是「人家太落後、保守、迂腐」,若想抱有這種想法,不單對適應文化無補於事,也是一種偏頗。
對於我們而言,Cultural Shock似乎在homestay的一週裡最能體會。在這一週裡,我們的起居作息都按照了「埃及人的時間」,那是一套晚上生活的時間。香港人最不慣的是他們經常晚上11點才吃晚飯!他們晚上10時還會起行去探朋友,哥普特教會的婚禮可以在晚上11點才開始。街上的店鋪,不論是快餐店、甚至是買電話、買玩具的,凌晨2點仍是營業中。
進餐時間的不同,仍可靠餅乾充飢。然而真正令我有一刻感受到「文化衝擊」的,是身處全阿拉伯語的環境的孤單失落。沒錯,我是懂得幾句阿拉伯問候語,然而當host family的爸爸媽媽遇見老朋友,興奮又喋喋不休的用阿拉伯語交談,自己連一句也聽不明白。那一刻很強烈感受到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抽離。明明是很想進入那個群體,但礙於barrier of language,卻是不能,很挫敗,又無奈。有一回,通心粉H打電話給正在homestay的我,我們用廣東話交談,但我卻發現太長時間沒說廣東話了,說得烏厘單刀,怎麼每隻字都有尾音呢?
我代入了角色,想像著通心粉在這地區的生活,我明白到語言不通,所帶來的sense of loneliness是很大的。學習新語言,少則九個月,多則兩三年,才可跟當地人有基本溝通,當然要交心的溝通,甚至很完整的講福音,需時更長。在此很佩服通心粉J的樂觀,他分享過當他第一次用阿拉伯語分享聖經故事,那感覺是多麼excellent!!或許這可帶給我們克服文化衝擊的一點啟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