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

從預苦期學習「儆醒」

獨處靜默,是屬靈追求的基本功,讓我們騰空時間給神。但在這世代「獨處」似乎很奢侈,甚至有點討厭。不是嗎?我們回家,總是立即開燈、開電視、開電腦,我們不習慣一人獨處的時光,我們不甘寂寞。我們都不願將寶貴的時間花在神身上,太浪費了。


有人說:“The opposite of love is not hate, but neglect.” (愛的相反不是恨,而是忽略) 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,人們卻不接受祂,先知以賽亞說:「他被藐視,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,我們也不尊重他。這是世界上「最大的遺棄和忽略」!今天很多人,往往都是「重聖誕而輕復活」,作為耶穌的跟隨者,我們是否也甘於吃喝玩樂、出門旅遊、沉溺於物質主義之中,卻不曾考慮安靜主前,反思己過?


近日是大齋期,讓我們從這個節期的教導中學習如何進行「獨處的操練」。大齋期(Lent)意指「春天」,浸信會傳統稱為「預苦期」,起源自早期教會,很多準備在復活日受洗的人都會進行禁食祈禱,來作好準備受洗的心,後來延伸至一般信眾。預苦期由復活節之前40天開始,周日不計算在內,期間橫跨六個主日,每個主日都視作一個「小救主復活日」,而在救主復活日前主日又稱為「棕樹主日」,又是「聖週」(Holy Week) 的開始。《聖經》中「40」是一個常見的數字:耶穌在曠野40晝夜受試探,預備正式傳道;以色列人在曠野40年流浪,預備進入迦南。由此可見,40通常是指一段預備的時間,要人們學習靜默和等候神。


預苦期的目的是更新和強化基督徒的屬靈生命。當我們提及預苦期時,有三個行動都是值得參考,可以幫助我們反省信仰,和基督受苦的意義。


第一即時想起的是禁食。禁食指完全不進食或進食少量的食物。要注意我們不應該將禁食視作療身減肥的工具,禁食的目的學習令自己的身心意士順服神的旨意。同時,禁食幫助我們紀念有需要的人。


第二是放棄或戒掉一些壞習慣,或一些窒息我們靈性生命成長的事情。若你是第一次決定要這樣做,你可以選一樣不()影響他人,而自己又覺得每天非做不可的事 (例如:打機、看漫畫、FacebookMSN、下午茶、香口膠),嘗試四十天(或從現在開始)不讓這東西進入你的生命。經歷了守齋期以後,這些東西的優先次序,再不如以往般重要了。


第三是可以藉預苦期採取一些積極行動來更新屬靈生命,例如多讀神的話語—聖經或屬靈書藉,或者落實一些關懷別人的行動,遵行耶穌的教訓。

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