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

從十個聖經人物看召命

回顧從楊醫的課堂,我曾經在以下人物身上,對「召命」這個課題有不少反省:


1. 馬利亞選擇那「上好的褔分」,就是專心致志的跟從耶穌,這是任誰也「不能奪去」的。人有時像馬大般為諸多的事務而忙亂,重點是「我們可以選擇」!我們選擇福分?抑或忙亂?馬大也有得揀!往往只是我們自己不去選擇!Do the right thing instead of do the thing right.


2. 耶穌潔淨聖殿,真正針對的是人的心態。人可能用很多活動來討好神,但都不是神所要的。往往愈「資深」的門徒,愈難跟人分享自己的軟弱,以為自己屬靈,已做得好好,變得倚靠自己。「禱告的殿」需要嬰孩,像嬰孩不能靠自己般倚賴父母一樣需要神,就是要有一顆「赤子之心」。


3. 少年財主聽見耶穌吩咐他「變賣所有的來跟從我」,就「憂憂愁愁的走了」。因他要放棄財富,不靠自己的方法取悅上帝,感覺很不安穩。


4. 畢士大池的病人已對痊癒失去盼望,因他病了38年之久。因此耶穌似乎很多此一舉,但又十分實際的問他:「你要痊癒嗎?」今天我有未曾處理的問題,生命的幽暗處,仍然不肯面對嗎?


5. 撒該的最大問題,不在於別人不接納他的稅吏身份,而是他也討厭自己了。人總愛用名字、職業、身家、身材去判別他人,甚至自己的價值。但神不看重這些,人在神的眼中都看為寶貴的,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。因此,我們先要接納自己,才有生命改變的可能。


6. 阿摩司接受神的呼召,他不只看先知工作為職業,更看那是一項召命。召命不一定是順利實踐,考驗可迫使你看清自己是否「三分鐘熱度」。


7. 大衛出戰時怎看也是一名柔弱少年,毫無勝算,巨人藐視他,王也不看好他。神卻用上他的「弱」使「強」者疏於防範,因而有取勝的可能。


8. 亞伯拉罕雖被稱為「信心之父」,但他在實踐召命過程中並非全無質疑。他不一定知道為何要出吾珥、獻以撒,神的應許甚至不曾在他有生之年實現。亞伯拉罕所領受的召命,肯定要多年後回望才能肯定。對人而言,我們未必也不必清晰知道整個召命的whole picture,神想我們知道next step即可。我們又有否信心,去將自己擺上給神呢?


9. 以利亞被耶洗別追殺時,便意志消沉,這相當令人費解。這與他在迦密山的勇猛形成太大對比。但正礙於他的高峰經歷,使他誇大了自己的重要性。以利亞著緊神的國度,著緊消除巴力的工作,他以為神繼迦密山後必有轟轟烈烈的作為,但原來神不一定按人的方式和意念去行,神有祂的主權。在除巴力計劃中,以利亞跟施洗約翰一樣,只是先鋒,做的事看似不多,也必衰微,但影響卻深遠。就如一盤棋局,人只是一顆棋子,有人是車,有人是卒,各有用處,唯有神才是那看通全局的下棋者。


10. 在眾多聖經人物中,除了耶利米外,我特別佩服約瑟,他不論作奴隸、作囚犯、作宰相,地位和待遇或高或低,都不影響他在工作崗位上的忠誠。他大概沒有單看那是一份工作,更看它是召命,神才永遠是他「頂頭大老闆」。因此在他每個人生階段,耶和華總是與約瑟同在,連他的同事,甚至地上的老闆,也能看出他是與別不同的。不只因為工作表現,更是他能在工作中見證神的榮耀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