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料不及,有關電影《孔子》最多的評論竟是「《孔子》逼迫《阿凡達》2D版下線給票房讓路」對飽受監控的中國廣大人民來說,網 上的怒火是一發不可收拾,電影《孔子》居然受相當多的抵制,票房受挫。中國著名網客韓寒更在其博客為《孔子》打兩分,並稱:「《孔子》無論從拍攝意義、藝術追求、電影探索、警世感人、娛樂消遣以及歷史紀錄等任何一個角度,都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。」也有人認為:「加入杜撰的『子見南子』(周迅飾演的南子色誘孔子)橋段侮辱子孔子的萬世師表形象。」
儘 管如此,我仍在《孔子》上映首日便入場看了,一半原因是周潤發,一半原因是要看看「被禁多年」的孔子,如何被人重新描繪。我說孔子「被禁多年」,讀過近代 中國史的人不無感慨,百年前五四運動魯迅要「打倒孔家店」,孔子成為舊封建舊傳統的代表,打倒孔子才能高舉科學民主,孔子的形象被打得遍體鱗傷。五十年前 文化大革命「批林批孔」,孔子更被毛澤東和紅衛兵剝皮拆骨,要破舊立新,就得人人向萬世師表先吐口水。自此之後,孔子簡直再無翻身機會。我相信孔子是在中國被人寫得最多,也誤解得最深的一位古人。
有幸在會考高考修讀過中國文學,讓我得以初探先賢的思想。邊看電影《孔子》,腦裡隨即湧現當年上文學堂,天馬行空的對孔子及其弟子生活的猜想。電影說顏回為 救孔子書簡,墮冰河而死,是誇張了。《論語》中記述顏回「終日默言如愚人」,性格沉默寡言,對孔子教導默識心通,形象「大智若愚」。孔子曾說:「回也,非 助我者也!於吾言無所不說。」表面上,孔子認為顏回每每不對他的教誨,欠缺互動,使孔子未能做到教學相長;實際上,孔子是對顏回的資質相當欣賞,因此當顏 回二十九歲英年早逝時,孔子十分哀慟,曰:「噫!天喪予!天喪予!」又如子路,電影記述他出仕衛國而亡,這倒符合歷史記載。子路在《論語》出場次數甚多,因其性格衝動好辯,常衝口而出,形象「駁嘴駁舌」。然而孔子與子路的對談每每相當幽默抵死,盡見孔子「因材施教」的功架。
這套電影《孔子》,依我所見,雖然前半部誇大了孔子戰爭謀略及渲染了戰爭的血腥的場面,但未算離譜地偏離史實。不過如果要挑剔的話,我認為它不能成功的刻劃孔子及其弟子相處之間的互動。其實若拍攝孔子電影,「核心」應在其思想,「娛樂性」應在他如何教導七十二弟子。我常幻想,孔子就像一間 Band 3 學校的老師,這班學生,是奇人混雜,相當棘手難搞。周遭都是社區黃賭毒社區,人人崇尚黑道中人的武力庇蔭,孔子卻是一反常態地宣揚「愛」,用愛去感染學 生,甚至用愛去感染區內的黑幫大老,希望人人自律。多麼的高尚,又多麼的天真。你可以猜想,難度是多麼的高,實在有點似耶穌當年的處境。
前 段說有人以為孔子思想因循守舊。其實二千多年前周代禮崩樂壞,又有生葬活人的傳統,儒家思想確是一股濁世清流。可是時不予我,儒家不適用於春秋戰國亂世, 列強皆嫌棄之,孔子被迫「周遊列國」,其實有如喪家之犬,處處走投無路,非常淒涼。反至天下一統的漢代,才由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的 國策。可是這不是德政,一則「百家爭鳴」的多元思潮被摧毀,二則儒家「君臣有別」的思想為獨裁君主利用,反成愚弄人心的工具。
今 日中國常被形容為「價值迷失,金錢掛帥」的世代,當權者鼓吹無神論的「唯物主義」多年後,深感價值墮落對社會的殘害,於是又祭出「孔子」來,以圖教化眾 生。我可以理解韓寒對電影《孔子》所作的批評,因為這恐怕是孔子再次為人所利用了。有報道說,電影一出,就有中國人發行「孔夫子獎券」,以「宣揚孔子」為 由,在獎券背後印上孔子肖像,將「孔子」視作消費品。這就是我們的社會,我們的國家,我們愈喜歡對古人和古物作毫無代價的消費時,其實我們同時把它潛在的思想和價值迅速掏空。它最終只是一件消費品,但翻到裡面看,甚麼也沒有,甚麼也不是。
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