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化帶來祝福抑或詛咒?
這是永無休止的爭議。
香港是全球化受惠之地,我們正在享受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方便,物品選擇多。如果媽媽問你,甚麼是全球化,你大可以答她:「你行下百佳,有巴西豬扒、南非網鮑、日本壽司、美國雞蛋,選擇真多啊,這就是全球化帶來的好處!」無錯無錯,根據經濟學理論,每個國家在生產上都有比較優勢,進行了國際生產分工。譬如中國生產輪胎,歐洲生產汽車零件,兩方進行貿易,理應出現互惠互利的情況。
然而問題複雜得多,有些人發現自己根本不能從貿易中得益。窮國農民苦,他們發現被富國雙重標準打垮(他們一方面強迫窮國照WTO建議推動貿易自由化,另方面卻實施配額及關稅以保障本地農民)。於是南韓農民到處抗爭反WTO(世貿),墨西哥農民更激,成立查巴達游擊隊(Zapatista)作長期抗爭反對NAFTA(北美自由貿易協議)。窮國工人苦,他們發現自己所賺的工錢和福利是這麼少,不斷受跨國企業的欺壓。於是「老麥」「星巴克」「奈克」「微軟」就老是被人順手拈來作批判對象,硬要挑出他們霸道、刻薄、破壞環境、損害健康等一連串罪名,加以鞭撻,就是要將此等罪名連結到全球化的不是。富國工人也苦,他們發現工作職位流失至成本更低的地區,他們失業了。若不想失業,轉合約制,換取人工低一大截的合約吧!
有些人認為上述情況是「無可奈何」,全球化總有人要犧牲的,其推論邏輯如下:1. 全球化是無可避免的 > 2. 全球貿易只會更頻繁 > 3. 消費者選擇更多 > 4. 競爭總有優勝劣敗 > 5. 優異的留存下來,所以有些人被犧牲也是理所當然又無可奈何的。然而上述的1-5點並非如此理所當然,得花工夫去逐一拆解它,每一點我們都要「打爛沙盆問到篤」,例如針對1「是無可避免?還是誰推動它?怎樣推動?」針對3「消費者選擇真的多了嗎?」...
不少NGO(非政府組織)都意識到目前所走的全球化路線會令地球趨向滅亡,這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擴張式全球化,罪名包括:弱肉強食、剝削弱小、資源掠奪、破壞環境等等。改善方法是有,不過「從上而下」的改革可謂「天方夜譚」。當馬爾代夫不斷向國際社會求救(他的四十萬人島國將於五十年內因水位上升而陸沉)時,富國俱樂部之首美國還在撒野不簽署減排二氧化碳的《京都協定書》。其實馬爾代夫都算幸運,她是西方人渡假天堂,她的呼喊還能引起西方主導的媒體注意,面臨同一厄運的圖瓦盧群島,恐怕被報導的機會更少了。
如果你認同「從上而下」的改革很難,要阻止全球化快車不至走向懸崖,只剩「從下而上」的推動一途。從下而上,要麼就是徹底推翻目前的資本主義制度(癡人說夢),或者盡力阻止它的進程(例如反世貿),要麼就是在現行制度下作出一些生活態度上的改變。消費者力量很大,這是「公平貿易」(Fair Trade)運動的信念。廣大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,在價格和質素外,還要衡量企業的公德(包括它在勞工和環保等表現)。有朝一日,「公平貿易」概念深入民心,公平產品種類愈來愈多,愈來愈多企業願意進行「公平檢驗」,消費者就能形成龐大力量,制衡不負責任的大商賈。
講就天下無敵,但實際上可以幫到多少?如果「公平產品」比「正常產品」貴一成(因要補回被剝削的差價所以肯定是貴了),試問媽媽,要公平,還是要慳錢呢?
公平貿易(無線星期二檔案2007)
公平貿易Part1
公平貿易Part2
公平貿易Part3
公平貿易Part4
公平貿易Part5
公平貿易Part6
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